圣地涌动"红色浪潮" 15日,外交部40多个外交官来到西柏坡参观学习; 16日,天津市音乐学院50名学生在西柏坡举办大型演出活动; 17日,中国职工旅行社,太原市金马旅行社等单位再次组团来到西柏坡. 继"七一"红色旅游高峰过后,现在每天仍有三四千人来到西柏坡追寻中国革命历史的足迹.据统计,"七一"那几天西柏坡的日客流量曾突破3万人! 为什么今年西柏坡这样"火"西柏坡的"红色浪潮"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纪念馆做了充分准备 与西柏坡纪念馆负责人攀谈起来,他们说:"为迎接今年的七一,俺们是做了一系列准备的." ---在"七一"之前,西柏坡纪念馆与>联合举办了"西柏坡杯""新世纪,活传统"有奖征文活动;与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联合举办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之路万里行"活动;分别与国家教育部,省委党史研究室,市社科联召开了西柏坡精神研讨会;分别在北京,济南,天津等地举办了"中国命运的决战"大型图片展览;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先后与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中国煤矿文工团,军械工程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广电总局,被京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在西柏坡举办了10多场大型文艺会演.这些宣传活动扩大了西柏坡在全国的知名度. ---今年,西柏坡纪念馆投资450万元对陈列馆,中共中央旧址等进行了全国维修改造;改建和改造了五大书记塑像,西柏坡纪念碑,领袖风范雕塑园;与团市委联合投资50万元修建了新世纪青少年文明园,形成了主体鲜明,时代感强的圣地文化,使圣地景点丰富起来,更有了看头,吸引了更多游人. ---今年,西柏坡纪念馆多方引资,兴建完善了宾馆,餐厅,纪念品商店,影视录像厅,新建了四个简易停车场.对景区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建设.为加强一线力量,该馆从多家大专院校招聘了18条讲解员,并招用了70多名人员充实治安,保卫,环境卫生队伍,使客流得进来,出得去,走得满意. 这些都是今年西柏坡"火"的原因. "红色浪潮"的启示 今年红色旅游这样火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革命圣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前来"寻根".解决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富国强,人们越来于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条真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越来越高,跟着党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了人们的理想信念.人们为了寻求精神的源泉,革命圣地便成了人们瞻仰的热点.再则,今年是建党80周年,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来到革命圣地,追寻党走过的历程有着重要意义. 看来,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发展的新趋势.面对红色旅游的兴起,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历史把西柏坡这块革命圣地赐予了我市,我们应借此把红色旅游这篇文章做大.西柏坡是我党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早我市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这些革命遗址具有很大的看发价值,但目前看发出来的为数还很少.我们应加大开发步伐,尽快形成以西柏坡为中心的红色旅游群. ---西柏坡这一红色旅游景点应与其他旅游景点形成一个旅游圈,比如与正定大佛寺,与驼梁,五岳寨,与五台山等形成一个旅游环线.这就需要在道路,通讯,交通等方面加强建设. ---继续加强对革命对革命圣地的宣传,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加强革命圣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接待能力. 红色旅游的路线将越来于宽广.
恳切请求你们能将照片翻印一张寄给我。
全部博文(900)
分类: 三明学院
环亚集团ag女郎,有湖有岛有楼,再加上此地气候常细雨蒙蒙,南湖烟雨便成了一处绝景。护井冈红旗不倒,佑山沟走出马列。”由于工作重心的转移,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加速了中共中央迁往北平的进程。为了工作方便,用红蓝毛线大针标图。
在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转折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1946年夏天,罗荣桓赴莫斯科治病,一年后,妻子林月琴随罗荣桓回国,东北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准备把她分配到野政组织部任副部长。我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打不垮、拖不烂的革命铁军,靠的就是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楸树下磨盘毛泽东住宅前院有一个磨盘,一个猪圈,后院有一个鸡窝.工作人员为了主席工作方便,想把这些东西拆掉.主席说不要拆,我们走了房东还要用的.工作人员便把猪圈,鸡窝棚保留下来,把磨盘修理一下,一直保存至今,成了革命文物.磨盘旁有棵高大的楸树,枝叶茂密.夏日的傍晚,主席常常搬个躺椅在树下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树上吊个大汽灯.有时请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围在磨盘旁商讨战事.西柏坡人们至今还说"磨盘上布下了雄兵百万".组织指挥三大战役是1948年的冬天,毛泽东常常彻夜不眠,屋外冰天雪地.西柏坡人们又讲,"室内一盏明灯亮,窗外漫天雪纷纷."人们常常忆起那难忘的岁月.四个月零十九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部154万余人,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四间小平房毛泽东小院的西邻是四间小平房.1984年杨尚昆题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牌子就挂在那里.1993年杨尚昆回访西柏坡时说,牌子应该挂在大门口.这四间平房准确的名称应叫"军委作战室",是作战参谋办公的地方.作战室内放有三张大桌子,分别是作战科,情报科和战史资料科,一张桌子一个科,集体办公.室内墙上挂满了军用图.作战参谋长刘长明回忆说,挂图常换,用哪张挂哪张。
王玄览2019-12-10
李明:新馆1999年4月建成开放,占地34亩,主体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河北省平山县境内的柏坡岭下,有一个风光秀美的小山村---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移驻这里.从此,这个小山村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成了毛泽东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在西柏坡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赢得了解放战争决定性的胜利;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到来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在这里,毛泽东挥笔写下了二十篇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著作,极大的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贵.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毛主席在西柏坡描绘的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早已成为现实.在建党80周年来临之际,站在巍巍柏岭前,站在党中央,毛主席曾生活工作的地方,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为了不忘历史,缅怀传统,我们采访了3位曾亲历当年往事的老者,听他们讲述了那难以忘怀的故事.闫海青的故事:我的命是董必武夫妇给的56岁的闫海青看上去矮小而瘦弱,他开一条游船,在柏坡湖(即岗南水库)上搞旅游.6月12日下午,在那条可以容纳20多位游客的铁皮游船上,闫海青给我们讲了他小时候被董必武夫妇搭救的故事.闫海青说,1948年中央机关进驻西柏坡时,他刚3岁半,他家让给了董必武一家住,成了董老一家的房东.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比较艰苦,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也和当地群众一起参加劳动,用现在的话叫生产自救.董老也种了一亩半地,种着玉米,西红柿,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和蔬菜.闫海青的父亲也经常帮董老一家收割劳作,闫海青很快就和比自己大两岁的董老的小儿子董良翮熟识了,平时互相串门玩耍,小伙伴们都管董良翮叫幺生.有一天,闫海青得了一场大病,昏迷不醒,家里人以为他没救了,就按当地的风俗,把他裹上一张草席放在院门前的石碾子上,身上还盖了张红纸.到了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董必武,何莲芝夫妇从外面开会回来往家走,就看见了躺在碾盘上的闫海青,"这不是咱房东家的孩子么,怎么这么躺着呢"何莲芝边说边上前把闫海青抱起来,听见他的心脏还在跳."快,快,送医院."董必武在一边也着急地说.何莲芝抱着闫海青一路小跑,来到了一公里外的东柏坡中央卫生院,她喘着粗气对医护人员说:"这是我们房东的儿子,还有救,你们一定想办法,把这孩子给救活."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闫海青终于脱离了危险.在医院住了两个星期,闫海青出院了,何莲芝亲自把闫海青送回家.见到自己的儿子死而复生,闫海青的母亲很吃惊,何莲芝开玩笑地说:"这是我的孩子,我捡的,送给你要不要"闫海青长大懂事后,才知道当时救自己的人竟是身为中央领导人的董必武.1963年,在17岁那年,他带着从柏坡湖里捕捞的10多斤重的大鲤鱼和自家养的鸭子,来到了北京,看望自己的救命恩人.在北京黑芝麻胡同董老的家里,何莲芝迎出老远,拉着闫海青往屋里走,董老坐在沙发上,笑眯眯地说:"快坐,快坐."在董老家,两位老人和闫海青动情地回忆起在西柏坡的日子,提起救他活命的事,何莲芝深情地说:"西柏坡就是我的第二娘家."1966年,20岁的闫海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1968年开始,他在村支部副书记,书记的岗位上干了23年,带领着全村群众发家致富.现在,闫海青自己经营游船,老伴开了个小吃部,全家月收入4000多元,早已步入了富裕农民的行列.苏河清的故事:我拍下了七届二中全会苏河清,1920年生于广
王铎2019-12-10 15:24:57
红色犁铧坨就变得绮丽无比,可谓一绝。
珍妮佛洛佩兹2019-12-10 15:24:57
只有坚持这“两个务必”,我们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巩固政权,建设一个新中国。,胡宗南进攻陕北,毛泽东对侯登科亲切地说:“老侯同志,我要在陕北打游击了。。然而,世界仍然很不太平,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特别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严重,非传统安全因素凸显;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
陈孟瑶2019-12-10 15:24:57
当时他曾随口吟道:“捻手巴掌握手拳,看着容易作事难。,由于邓世军伤势太重,当时又缺医少药,戎妈妈就用清水一点点地给他清洗伤口。。1970年,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复原建设因修水库而淹没的中共中央旧址时,曾在西柏坡工作,生活,战斗过的朱德,邓颖超,王光美等伟人们表现出了对西柏坡最大的支持和无限眷恋----朱总司令与一套金属桌椅在西柏坡朱总司令的故居内,陈列着一套军用金属桌椅,它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据介绍,这套桌椅曾经是国民党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战时工作台.1948年5月11日,朱总司令离开西柏坡到华东,召开华东野站军前委扩大会议.给一兵团作报告时,陈毅把这套桌椅搬出来让朱总司令用.最后觉得朱总司令如此喜欢这套桌椅,便送给他,带回西柏坡后,朱总司令非常喜欢,便摆在会客室里招待客人.在这套桌椅上,朱老总会见了许多的高级将领.七届二中全会期间,陈毅,彭德怀,贺龙,邓小平等军事组同志们就围在这套桌椅上讨论军事战略和作战方针.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迁入北平时,朱老总把屋内所有的家具都留在西柏坡,惟独把这套桌椅带回北平.1974年当西柏坡为复原中共中央旧址,充实室内陈设,获悉朱总司令家仍保留着这套在西柏坡时期用过的"高档"家具.于是给朱总司令和康克清写了一封信,信中汇报了朱总司令旧居陈设情况,并表明征集桌椅的愿望.朱老总和康克清同志当即表示同意.6月16日,这套金属桌椅在朱老总警卫员李迁良的护送下回到西柏坡.随桌椅附一封信:"朱委员长今晨见到桌椅后询问:椅子共四把,怎么只剩两把呢并又特别叮嘱,那两把如找到了,也要送给西柏坡,那是我在西柏坡用过的."周总理与一台收讯机在西柏坡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陈列着一台邓颖超同志特许送给西柏坡纪念馆的收讯机.据介绍,此收讯机是许昌战役时由华东野战军缴获许昌守敌的战利品.后由陈毅,粟裕作战时使用的.在西柏坡期间,毛主席和周恩来曾用这台收讯机收听大战役的作战情况.晚会上,还用这台收讯机伴奏跳舞,为中央工作人员召开娱乐活动,增添了不少的情趣.1949年3月,中央进京时,周恩来十分爱惜它,便把它带到北京.在北京,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一直用到1960年.以后,周恩来将这台收讯机赠送给了他们的养女孙维世(孙炳文烈士的女儿).孙维世也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收讯机由其妹妹孙新世保存.文革期间,"打,砸,强"现象较多,因此孙新世把收讯机转移至四川成都其姨母家保存.1977年,西柏坡进京征集革命文物,通过周恩来的卫士成元功,西柏坡人向邓颖超征求意见,邓颖超爽快地回答:"行,总理在西柏坡时期用过的东西,现应赠给西柏坡."于是西柏坡又增添了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刘少奇与文件箱在西柏坡刘少奇同志旧居办公室,陈列着一个普普通通的白茬木箱,说起这个木箱来,还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呢!1947年3月,蒋介石指挥胡宗南进攻延安.这个木箱跟随它的主人一起,转战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转战途中,它既是刘少奇的文件箱,又是刘少奇同志的办公桌,行军打仗累了还克以靠着它坐一坐.木箱作为文稿的珍藏者和历史的见证,在经历了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后,1949年3月,它的主人把它带到了北平,以后住进了中南海.随着刘少奇同志头上白发的增多,存放在箱子里的文稿也越来越多了.由于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一夜之间,这位1921年入党,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领导人被打倒了.刘少奇同志在中南海的家,也遭到了造反派无数次的洗劫,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幸运的是,这个木箱因为它太简陋,太普通了,所以,没有引着造反派的注意.跟随刘少奇同志工作多年的赵淑君同志想,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操劳了一生,终有一天,历史会给予他公正的评介的.现在应把少奇同志的物品尽可能地保留下来,于是,忙用花纸将这个木箱裱了起来,里面装上自己的物品,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地将木箱带出来中南海.。
吴迎2019-12-10 15:24:57
此地百姓,谁一下见过这么多的汽车!抗战8年,没看见八路军开过一辆车,他们用好奇的眼光猜测,“不知这要拉什么?”中央机关的人早已忙活起来,整理文件、图书,装箱或打捆儿。,道德操守、品德修养,不是挂在嘴上说说就行的,必须落实到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中。。此乃井冈精神当传万代,亦是民族雄魂光照千秋。。
刘玉2019-12-10 15:24:57
有的地方城中村改造,砸了群众的饭碗,又不妥善安置,逼死了人,还扬言“哪个地方拆迁不死几个人”;有的地方不顾千家万户的实际情况,硬性规定农民统一搞某一产业,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霍山的发展,得益各级领导的关心;老区的振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